孩子们的故事

 

故事一:让人心疼的谢东华

 这是一个很让人好奇的男孩,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个子很高,穿着干净的旧校服,从讲台上望下去,你怎么也不会忽视他。在上课的时候,他总是挺胸抬头地听课,两手平放在桌面,但从不举手发言,认真地做着笔记,方块字写得很认真,作业本很干净,没有小学生习惯的乱涂抹痕迹。 

课的时候,其他男孩子都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追逐打闹,唯独他总是安静的站着看别人玩,他是全校最高大的学生,其他孩子也不敢惹他,他不参与,不爱笑,也不爱玩。给小朋友们拍照片,小孩子们总是在镜头前争先强后,而他总是站在最后,右手举成V型,露出洁白的牙齿,宛尔一笑。直觉告诉我,这个小孩有很不一样的经 历,非常期望去了解他。于是,在傍晚放学后,我们就跟着他一路回家。 

走在蜿蜒的泥土路上,他告诉我,他叫谢东华,14岁,读四年级,家住离学校40分钟路程的三面排,他从不主动说话,我问一句,他答一句,也不看我,默默走着自己的路,仿佛有一肚子心思深深地藏在心里。 

远便望见了他家,在层层梯田之上,一间传统的客家黑瓦土房凸立在半山腰,墙壁有些斑驳,初觉是一间不错的房子,但如果是两家人住就略显紧促,他家只是占一半的空间,另一半属于他大伯。房屋里很黑,小间厨房、一间杂物房和一间卧室。东华说,他妈在卧室里,我们推门而入,眼前一片漆黑,随之而来的是一股衣服和 被子的腐臭味,爸爸不好意识地打开电视,房间里才稍微有了些光亮,床上半躺着一个面庞有些呆滞的女人——这是东华患脑膜炎的妈妈,十来年了,不能干家务和农活。我没有在里面逗留,走出来和东华的父亲拉家常,这个扛着整个家庭重担的男人,面庞黝黑,头发和胡须中夹杂着根根白发,穿着件有些脏的毛线衣服,笑容 热情而略显羞涩,而他背上背着的三岁儿子就略显呆滞,不哭不闹,也不会说话。 

里收入不多,只有两三亩年产量千把斤的稻田,屋旁零星种着些许柑橘、油茶、桃子树,产量也不多,男人空闲时会做些竹筐,他说,不大好卖,在家里的杂物房里堆积着许多竹筐、簸箕。家里有个在乡里读书的哥哥,听说成绩还行,平时驻校,姐姐已经出嫁了,因此,东华也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每天早6点起床,然后打 水、烧水、做饭菜、洗碗……8点钟走5里山路去上学,中午带米到学校蒸饭,用从家里带的冷榨菜下饭吃。放学后,谢东华一回家便带三岁的弟弟和上山砍柴,帮 着父亲做些农活。我问他,你有什么爱好,他说他喜欢写作业,问他还有其他爱好吗,他说他还喜欢做农活,我顿时不知道说点什么,或许他并不懂得什么是爱好,也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爱好吧! 

告诉他父亲,这个孩子上课很认真,学习很努力,如果好好培养,一定能考大学,父亲笑了笑,欣慰地看了看沉默的儿子。别看这些孩子,十来岁,正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和七八点钟的太阳,充满了希望和未来,但家庭的重担让他们的命运过早地注定下来,小学和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和干家里的农活,然后娶妻生子,又重复起 父辈的生活。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话或者作为,能让他们的生命轨迹稍微偏离,或者完全改变。天色渐暗,父亲拿出家里仅有的一些吃的,想留我们吃饭,我们急忙告别,返回驻地,吃着可口的饭菜,心里真不是滋味。 

第二天,我向校长和老师打听这孩子,他们说这个小孩学习是很认真,就是脑袋装不进东西,反应慢,留过级,可能受父母影响,智商有些问题……他家里也比较困难,属于贫困户,政府每个月发100元补助。

 义工 小宇

 

 

 

 

故事二:逆光中快樂的何長庚

我叫何长庚,今年10岁了,在东江源村小学上一年级,家住高寨 ,离学校不远。每天7点起床,走路到学校。

我家里有一个5岁的弟弟,7岁的妹妹,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爸妈离过婚,妈妈生下我的几个月后就离开了,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我。爸爸出去打工的时候带回一个新妈妈,生下弟弟妹妹。爸爸现在在深圳打工,新妈妈在湖北打工,今年都没有回家过年,还是前年回来了一次就走了。

7岁下半年开始上学,到现在还没有上户口,还在上一年级。我最喜欢语文和数学课,英语可也挺有趣的。平时爷爷奶奶没有给我买课外书看,但是我喜欢看动画片,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天上掉下个猪八戒》、《东方神娃》等。我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我一般不做家务,但是放假的时候会带弟弟妹妹一起玩, 家里的电视机被爷爷锁了,一般到晚上才可以看动画片,不过有时候会看到9点。至于零花钱,每天基本上都有2角,多的话还给一块,一般会买一些方便面、小零 食等。

里的爷爷奶奶今年都76岁了,但是比较硬朗。家里大多数事情都是奶奶在做,去年冬天的时候还要洗全家的衣服,因为天气太冷,生了一场病还在长安打了几天的吊针。爷爷奶奶没有种竹子、脐橙树,只是养了一些鸡鸭自己吃,基本没有什么收入。家里一个月的支出大概是两百多快钱,爸爸平时汇的钱都不够我们3个孩子花销。去年过年的时候汇过六七百块钱,给我们买衣服、一些年货以及154块钱的学费上之后就剩下不多了。爷爷奶奶虽然有5个儿子,3个女儿,但是每年儿子只 给他们八担谷子,女儿都嫁出去了,反而有时候会给他们一点钱。大儿子在县城里住,以前在邮电所工作,现在已经退休了;二儿子在路边建了房子,主要收入是脐 橙;还有一个儿子在外面打工,两个在耕田。七八月的时候爷爷会做一些篓子,挑到长安村去卖,一担两个能卖20多块钱,可以买一些油回来。奶奶会上山砍柴来 烧。奶奶种了一些菜供自己吃,一般不外买菜。大概六七天就会有骑摩托车卖猪肉的小贩,有时候会买一点。过年的时候买了十几斤猪肉,撒盐上去,现在还在吃。

 
 
 

故事三:「调皮大王」姚小林 

姚小林的父母在走到一起之前都丧偶了,小林是跟着母亲来到这个家庭的。小林还有两个亲生的姐姐,大姐姚小英在会昌的清溪读初2中,二姐姚小梅和他一块在东江源小学读三年级。他爸爸姓张,据说是小林曾经的姨父,他在与小林妈妈结婚之前有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一个儿子(18岁,去年未能考上初中,现在在揭阳打 工,每个月仅有六七百元收入)。 

小林的母亲原来夫家在姚屋,小林一岁的时候他爸爸得了心脏病去世了。后来的七八年里,他的妈妈带着三个孩子独自生活,很艰苦。那时家里有两亩地,农活由她独自承担。那是家里还有一些竹林,在去年时,他妈妈砍了一个月竹子,每次要背七八十斤竹子走很远的山路出去卖,一天要背四次。好不容易卖了近一千多元钱,谁 料到却被强盗破门偷走了辛苦赚来的钱;后来还有一次被偷了辛苦赚来的钱。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还遭人欺负,迫使她后来跟现在小林的后爸结合,住在他 后爸的叔叔家里(叔叔去了县城居住)。原来他后爸的房子因为违反了计划生育而被罚没收了。 

他姐姐去年去清溪(江西会昌县)读书,离家15里路,每周把米跟腌制好的菜带到学校,每周有5元的零花钱用来买新鲜的菜吃,妈妈说负担不了学费,可能高中不 会让她读书了。(她如果在三标读书,可能补助会更好一点,但是考虑到来回60元的车费,且学校不允许自带米、菜,开支较大,所以他们选择在清溪读书。)他 的婆婆已经76岁了,但是还是要下地干活,自己砍柴生活,很辛苦。子女也没有能力赡养她。 

姚小林是个很聪明的小孩子,在读二年级,成绩很好,也很活泼,但是家里反映,他不帮妈妈做事情,并且喜欢跟家里要钱买零时吃,很调皮,经常跟同学打架,妈妈对他也很无奈,甚至经常叫他流氓。经过跟他沟通,发现他是个本性善良的孩子,但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太好,忽视了很多对他的教育,并且方式比较粗暴。当问及 他的理想时,他说想做个发明家,他对新奇的东西很感兴趣,但是父母会阻止他的很多兴趣,认为是调皮捣蛋,他也因此对父母比较反感,不服从教育。 

小林家现在属于低保户,每年可以领近900元的补助,家里有五六亩地,产量约4000斤,每年除去自己食用,每年能赚1000来块。他们家的地在修公路时被 占用了约2亩,但是现在还没有收到政府的补助(只有修路的老板给了他们500—600元补助),竹子今年没有砍,去年山上种了约200棵橘子树,还没有丰 收。后爸农忙后会出去福建打工,收入每年约3000—4000元。家里养了几只鸡,还有两三头牛,主要自家食用和使用。 

采访手记:

姚小林很聪明,但是他能否成才却很难说,甚至可能是一线之差,我们认为如果教育的好(或者引导得当),他会是个很有前途的孩子,但是如果教育不当,可能很容易误入歧途。但是现在我们作为这样的来去匆匆的志愿者,能改变他多少?我们能够成为他的灯塔吗?如果有这样的组织,有专业的教育知识、有爱心的志愿者,能 够一直引导着他,可能是精神的引导,甚至可能只是一些鼓励,也许,让他成才的几率可能就会更大一些···

而我,而我···· 

义工  靖子 

 

故事四:「伶牙俐齿」的何慧珍

在去高寨为绿地图踩点的路上,我们认识了一个九岁的叫何慧珍的女孩。这女孩特有灵性,很聪明,也有一点淘气。 

何慧珍今年9岁,在东江源村读二年级,家住高寨。现在爸爸妈妈都在家里,但是很多时候爸爸都要出去县里打工。慧珍还有一个弟弟,今年也上一年级了。她很喜欢 读书,最喜欢语文课了,因为语文比较好学。慧珍的爱好是看电视,唱歌,跳舞,现在最想快快长大,长大以后当一个歌星。平时小慧珍会帮妈妈扫地、洗碗,还有 其他一些家务。 

我们离开的路上,慧珍一个人跑到前面,用木棍在地上给我们三句留言:我先走了别送我千万别迷路了,我们感受到她的懂事。分别时,本来她已经 回去了,又折了个树枝跑很远的路送给唐老师,结果是想用一枝马尾松叶子扎痛唐老师的手,真是让我们所有的人又好笑又感动。慧珍还说,欢迎东江下游的小朋友 们来东江源村玩。 

高寨的住户都很分散,很多的小孩子上学需要走很多的路,很多都是跑着去上学的,想想自己以前上学时走的路跟她们比起来真是太短了。

义工  方桃英

 
 
 
 

 

 

 

 

故事五:小卖店的大才女

 

 

石子岌位于整个东江源村的中部,海拔600多米,沿着崭新的县级公路分布有七、八户,户户临山傍竹,村里的小学也设在这个温婉的山谷中。每天清晨,天不过朦朦亮,鸡鸣声错落于林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熹微的晨光之中……


临着马路是一间小卖店,店主谢春阳大叔为人内敛,阿姨总是忙紧忙出,家里的小女儿谢娟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好学生。杂货店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进门最 引人的是一墙的奖状。墙上整齐的贴着谢娟从小学时代开始每一年的奖状。她在班里一直是“三好学生”,是学校的“道德标兵”,不仅在绘画大赛上获得名次,还写得一手好字。谢阿姨不太在人前夸自家的孩子,但看见过路的村民投向那面墙的称许赞叹的目光,人也便总是笑眯眯的,流露着无限的自豪之情。

 

 

 

 


Copyright © Friends of the Earth (HK) Designed by 又一山人& M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