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源、客家人文資源與尋烏

劉義章

歷史上中國被稱為一個「移民國度」。客家人是中國數千年移民運動的成果之一,他們揉合了南北族屬的血緣。一千七百年前,新一波的移民潮出現於今天的華北;北 方民族輾轉南遷,他們的後裔包括今天華南多個方言群:廣府、閩南、潮州和客家等。客家方言群形成時(約於十五世紀左右),他們主要分布於閩粵贛接壤略呈三 角形的山區丘陵地帶。清初,朝廷為了稅收和國防等原因,獎勵客家人移民到珠江三角洲和四川平原等地開墾。基於當時山區經濟滯後和人口增長等壓力,客家人乃 毅然離鄉別井遷往陌生土地,他們當中有家中部分成員,也有舉家家合族一起遷徙。同樣為了謀生的原因,客家人也遷到廣西和臺灣等地區。

客家人在中國以及世界歷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客家人在中國近代的社會改良、政治改革和革命運動,以及學術文化發展,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在各行各界都出了不少人才,其中包括首任駐日本公使何如璋,維新運動領袖之一的黃遵憲,領導辛亥革命的孫中山等。

尋烏坐落於上述閩粵贛客家大本營,距離「客都」梅縣約一百公里,是一個純客家縣;光輝的客家歷史傳統自然也屬於尋烏。除了豐厚的客家人文資源以外,尋烏還因為地下蘊藏的鎢礦而聞名於世;鎢礦經營和鎢砂國際貿易在上個世紀抗戰時期的中國經濟都有重要地位。 

我建議未來尋烏的生態自然和人文展示項目內容應包括上述客家人的優良文化傳統,以及尋烏獨特的鎢礦業。 

這次東江源-尋烏之旅(2010.4.2-5)讓我接觸到農村同胞的淳樸和善良一面,他們樂天知命,滿足於有限的生活資源。另一方面,也讓我體會到山區貧困縣同胞的無奈。青壯年大都在外地傭工。例如,我們的接待戶家庭(「民宿」), 長女十多天前剛去了東莞謀生,二女的丈夫在深圳打工。另外一對小姊弟的姊姊在東莞傭工。我們探訪的尋烏縣三標鄉東江源村小學,當中的孩子大部分屬於「留守 兒童」,父母都在外地傭工,日常由祖父母照顧。他們在山路上徒步往返學校和家,來回要花上兩到三個小時。在訪問尋烏期間,我們曾走過一些孩子每天上學和放 學所走的路,遇到雨天,泥濘沾滿褲筒。學校為了讓孩子趕上太陽下山前回到家,下午四點就必須放學,雨天時還要提前半個小時。 

聽說,東江源村孩子的處境和環境還不是我國最差的。

讓我們一起來為東江源村以及附近村子的孩子和同胞做夢。

目標:同時保護東江水資源,以及照顧好同胞村民的生活和教育等基本需要和權利。讓尋烏東江源村以及附近村子按著當地的經濟條件和自然生態地理環境發展起來。這是百年大業;非能一蹴即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必須集合各方面專業人才以及有關專家學者,共同籌劃。以實地調查研究所收集到的素材,用科學客觀的方法,以持續發展的視野和思路,規劃好東江源村以及附近村子的發展大綱和藍圖。 

如 果尋烏東江源村以及附近村子在保護自然生態和當地資源,以及照顧好同胞這兩大塊都起到示範作用,就可以將「尋烏經驗」推廣到廣東其他地區以及全國貧困縣的 農村。這樣,農村的村民同胞就愿意留在農村,農民能夠就地發展。他們不需遠赴外地打工,到那個時候再沒有「留守兒童」,孩子也就能夠在正常的家庭成長。 

屆時,我國城鄉差別就會慢慢減少,貧富懸殊也會漸漸縮窄。這是一個夢想,讓我們合力齊心使它實現。

香港,2010年4月6日(7日修訂)



Copyright © Friends of the Earth (HK) Designed by 又一山人& MINT